高考“状元”的选择

随着新一轮高考的结束,一位曾引起过极大争议的话题人物,再一次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——她就是2013的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,曾入读香港大学不到一个月,她便退学回到辽宁省本溪高中复读。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:“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,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。”而今年,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,第二次成为辽宁省的高考状元。

不论中国“高考”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,首先必须承认的是——在这个年轻的学子彼此厮杀的名利场中,一纸试卷所测试的,绝非真正的学识与才智。正如张曼菱女士今年3月在在北大演讲时说的那样:“你们坐在这里,你们考入了北大,但我并不认为,你们就是天之骄子,就是精英。说实话,我认为,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,那个分数,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,那么有力量,那么有积极意义的。相反,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。”

是的,作为中国应试教育这条“流水线”上所制造出来的“考试机器”,刘丁宁同学无疑是“完美”!这种“完美”甚至意味着她对考试之外的事情,是全然无知的——她不知道世界如此之大,也不知道居然还有那么多的不同,甚至不知道人生除了考试,还要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和考验……实际上,她所掌握的这门考试绝技已足以让自己挣钱立足,何苦来哉还要去追求什么“梦想”?

当然,人都有追求梦想和自由选择的权利,但高考“状元”刘同学的这个选择,恰恰同“自由”背道而驰,更与“梦想”无关——尤其凸显中国现有的扭曲教育下,所培养出的无知、薄弱和一厢情愿的价值观。

我曾有幸到香港大学参观,这所百年历史的学园位于港岛西区,依山而建,海浪徐徐,远眺九龙,风景绝佳——虽然不知道北大有多美,但在这里,至少不会担心呼吸到有毒的空气。如果说这还不够,那么国际化的视野,自由的学术氛围,没有新生军训和马哲毛概之流无聊的必修政治课——这几点便足以秒杀任何一所内地高校。当时我真的很难想象,居然有人会反其道而行之,放弃香港大学优厚的奖学金返回内地高中复读。

也许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——在脱离了大陆应试教育的书山题海之后,刘同学突然独自面对现实,她惶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,什么也不懂……而那些在自由的教育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学生,对“高考状元”的头衔自然不会有什么感觉。于是,一到港大她便被吓傻了,待了不到一个月,便丢盔弃甲、落荒而逃!成了一个笑柄。

如果是正常的国家,比如在美国一个人放弃去牛津的机会,而念哈佛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。但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“反正常”地方,一个学生在港大和北大之间选了后者,有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个人的脑子一定进水了。一介高考“状元”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,其实已经很难看了,而自作聪明的刘同学,竟然找了一个让自己更加难堪的借口:“国学”。

结果,一石激起千层浪,又一次的喧嚣。

我很想知道,刘同学在脑子里对“国学”,到底下了什么样的定义?记得大师钱穆先生有云:“学术本无国界。‘国学’一名,前既无承,将来亦恐不立。特为一时代名词。”现在一般意义上的“国学”,有狭义和广义之分:狭义的“国学”是指,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。而广义上,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,包括历史、思想、哲学、地理、政治、经济乃至书画、音乐、术数、医学、星相、建筑等都是“国学”所涉及的范畴。

由此可见“国学”是个宽泛的概念,将“北大中文系”和“更纯粹的国学”联系起来,简直贻笑大方!而且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“国学”,我实在看不出哪一边更符合刘同学心目中“更纯粹”的标准。

就我所知,民国时期真正研究国学的高校有中央大学、中山大学、以及无锡国学专科学校,可惜这三所都在南方。而当时的北平,英美教会所开办的燕京大学倒是有国学研究所,用庚子赔款所建立的清华大学的研究院里也有国学的相关科目。不过这些跟那时的北大基本没啥关系,非要扯上关系,那也是1952年的事了。

那一年燕京大学被完全拆分——学校民族学系、社会学系、语文系(民族语文系)、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(今中央民族大学),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(今中国政法大学),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(今中央财经大学),其他文科、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、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。其校址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,因此如今北大“燕园”正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所在地。由于燕京大学和中国大陆其他教会大学于1949年被迫终结,残存的部分在颠沛流离中一路南下,最后来到香港,联合成立了崇基学院。1963年,香港中文大学成立,崇基遂成为三成员学院之一,如今是中大的神学院。

刘同学既然是文科“状元”,想必历史课一定学得很好。但不幸的是,她曾经努力背下来的知识都是假的。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绝不会告诉她,在那之后的北大以及留在大陆的学者教授们,都遭遇了怎样悲惨多舛的命运;也不会让她知道,伟大领袖在“打倒孔家店、批林批孔”的运动中,是如何极尽所能的诬蔑歪曲,将儒家思想“批倒批臭”,什么“国学”早就被砸得稀巴烂!

要是刘同学对这些历史有一点点了解,她就会知道,真正的“国学”早已随着革命小将们挥向老师的拳头,远走他乡,散落海外。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,无不谐戏地奉劝外国友人:“如果你想学中国文化不要来大陆,研究唐宋去日本,明朝去韩国,清朝去香港,民国去台湾……”当然,作为高考“状元”的刘同学对此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。不过,我是搞不清楚哪个朝代的“国学”才更纯粹,但我知道在一个会把知识分子“打死挖个坑埋了”的朝代,肯定没有“国学”,更不可能产生“纯粹”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