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望的油彩

“俄罗斯绘画艺术三百年”的画展,终于去看了,在这个阴冷的天气里,和MAMA一起去了。

真是该死,北方的沙尘暴和强冷空气,居然对这里的天气也有了影响。尽管还不至于铺天盖地的黄土(倘真那样的话,北京大概已经被埋掉了),但前几天的明媚而温暖的空气,显然已经被破坏了。

去的时候乘了三站路的车,而回来却一路聊天轻松走到家。虽然如此,也都累倒了。可我仍然打开了我的Asus,在下着阴雨的夜晚中,记录一天的心情。

写文之前,我照例在架子里挑着CD,Tchaikovsky的“四季”终于拿在了手中,几乎都快忘记自己有这张碟的事情。挑碟的时候,心里还抱怨着“怎么没有俄罗斯的音乐”~~

真是糊涂了。

随着流动的音符,白天所看到一幅幅珍贵的油画,似乎又在脑海里显现出来。印象是如此的清晰,很难的呢——因为据说瓶子是最没有“记忆细胞”的那一种,看过的事情,可能下一分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,而事实上似乎也相去不远。(笑)

三层的美术馆里,每一层展出的都是俄罗斯不同时代的画作。我问起工作人员,是不是可以拍照,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
大师的真迹,是不能够随便让照相机拍的,大遗憾。

不过,当我走明亮的大厅,看到第一幅画的时候,整个人……就呆掉了。那是一幅连画家的名字和具体完成时间都并不清楚的作品。推断是完成于18世纪90年代的这幅画中,所描绘的: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肖像。这位来自德国并最终成为沙皇的公主,画中的她明显已经进入中年,但年轻时代的美貌却依稀可辨;身上穿着的,是并不繁琐却高贵的传统俄式的衣衫;长的脸,表情威严与优雅并存;目光并不犀利,相反是柔和而充满忧郁的气质。

整幅画,最令我惊叹的,并不是画像的本身,而是——画家圆润的笔触,和极为精致的技巧。即使是贴近去看,你也完全看不到:画面中任何一点画笔留下的痕迹和线条;画家在每一个色块和细节上的描绘,都是如此的完美,毫无瑕疵。而且,这幅画所采用的技巧,并非传统的俄式,可以看出画家受法国、德国的绘画技巧影响很深,同时揉入自己的风格。让画中的那位,尊贵的女皇陛下,看上去是如此的真实到触手可及。

于是,在心里轻轻的问自己:俄国的女皇陛下,就是这个样子的么?

现在还能够看到,真好。

接下来,这个展览中,一幅画名为“模特儿”的大幅油画,又让我出神了半天。而且,看到最后才知道,这是本次画展中唯一一幅以全裸人体作为题材的作品。

画中,是一名坐着的全裸的男性模特。男性的躯体,却是白皙而娇弱的感觉,尽管在肌肉和骨骼的衔接之间,仍可看出男性特有的方式,但在感觉中……真的是……跟我们今天对男性的审美印象有很大的不同呢。不过仍然惊叹于画家精致的技艺,将这种完全不同的印象,能够如此完整地表达仔画布上,笔触中没有第一幅来的细腻,却带着一种挥洒自如的风度……

想起来——在18世纪那个时代,能够脱光让画家来创作的模特大概也是少之又少吧?女性模特能够这样去做的大约更是不可能找到。因此,即使是这幅在所有展出的绘画里面,尺寸都可观的画作当中,你也几乎无法看到模特的脸和表情——

他……正向着里面,侧着头呢。

第一层中,全是18至19世纪,俄罗斯传统技法的细致而写实的作品,它们被镶嵌在精美的镀金画框中——真的是贵重的艺术品呢。虽然其中也三幅是著名绘画大师列宾的画作,可惜……似乎都不是画家的经典之作。在看过前面的绘画之后,列宾的东西只是平平而已。

走到了第二层,感觉就完全变样了,仅仅是一个世纪的时间而已,画家在表现的时候,不管是技法的运用,还是色调的搭配……还有最重要的是……风格上的变化,竟然……

都是可以称之为“印象派”的作品呢!跟一楼的纯然古典的风格全然不同。

油彩的运用非常的浓重,画笔的痕迹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。近看的时候,会发现即使是一笔画出的色块中,也包含了丰富的内容。或许……感觉中,是相当的粗糙吧?然而,一旦你走远去看,就会发现,那些颜色的运用是如此的巧妙而到位。近看的时候,无法察觉的东西,这个时候才能够彰显出来。

不过,竟没有能够强烈吸引我的东西。我……可能喜欢那种古典而细腻的画风吧?

也许我是个“守旧”的人也说不定哦。^^

直到第三楼,看到了一幅名为《克里姆林宫的景色》的油画的时候,我感到……一种无法形容的梗咽的感觉,涌了上来。

这是创作于1988年的油画。“1988”对我来说,是一个无法忘记的数字,生命中一个因未曾谋面而在我的一生中都留下莫大遗憾的人,逝去了。正确的,应该说,由于他的逝去,让我永远地失去了与他见面的机会。

是的,对我来说,他是很重要的人。

因此,即使当时,仅仅才6岁的我,什么都还不甚了解的我,仍然为他的逝去,感受到了平生以来最大的悲伤。

当然,画作的年份,并不是吸引目光的所有,在这幅具有现代写实主义的油画中——天空阴沉着,下着小雨,行人和车辆零零落落,在华灯初上的傍晚,克里姆林宫的红色尖塔在压抑的黑云中显得如此失落。

我想,这大约跟当时前苏联的政治状况是有关系的:被人民和历史共同遗弃的专制政府,在风雨中飘摇着……
画家竟然能够把所有的一切,完美地用画笔表现!!油彩由浅入深,从深到浅……全然都是不动声色。

这个了不起的人,叫做:布赖宁。

1951年出生,目前仍健在。

没有听说过的名字,但并不妨碍我爱上他。

生平第一次有一种强烈地想要将一幅画,买下来的欲望。


后记:

开始写此文,一直到结束,我都没有能够想出文章的题目。很少见的,在我的写作中,因为我常常都是想好一个题目很久之后,才开始动笔写文。写完一篇文字,想不出题目,就好像解一道数学题,写了长长的步骤来解,却最终想不出答案一样。看过画展之后,我常常在想,88年的苏联,在风雨中飘摇着,那个令人焦虑、煎熬的时期——就象现在的这里一样。为什么,现在、这里却没有人能够如此完美地表达?也许……情况……更加糟糕吧。呵呵……

最后题目定为“欲望的油彩”,是突然想到的,不知道是不是个契合的“答案”呢?不管它,只要它在,就OK了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Back to Top